碗里的米饭高度像刻意用尺子量过一样,吃饭期间不能说话,连餐磕碰声都少有,夹菜需用公筷,用完时公筷要放到原来的位置。
但其实这个秋千是前几年刚装上的。
韩江海从二楼书房下来,老顽童似的招呼久未回家的客人随便坐。
老房子有些岁数,是当年韩江海刚赚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时买下的,韩哲在这里住到高中毕业,从澳洲回来后就搬去市区住了,如今大宅这里只住着韩江海,还有韩哲的母亲,韩白萱。
就和看见谷音琪在instagram里说的那句「后会无期」时,一模一样。
既然谷音琪需要钱,那就只对方的长叔叔。
住这片别墅区的许多已经搬走了,像毕韦烽家和赵宁家,很早之前都搬去了更大的房子,更好的地段。
他是衷心希望,谷音琪上岸后能有属于她自己的生活,继续读书,选择工作,开店创业无论哪个方向都可以。
她的脸上没什么表情,唯独一双眼眸稍微有了些神采。
韩白萱正捧着一盘清蒸桂鱼小心翼翼往外走,看见儿子,口吻淡淡:回来了。
一想到这个可能,韩哲口骤起一阵刺疼,闷钝的,像有谁在腔内扯着他的心脏。
偌大的圆桌上已经摆着四菜一汤,再加上这盘鱼,很是丰盛。
韩白萱的个人习惯更刻板化,公筷每夹过一菜,都要用巾过,才能夹下一菜;夹完菜,玻璃转盘都要回到原位,鱼要对着韩江海诸如此类的习惯多不胜数,但同桌吃饭的韩哲和韩江海都习惯了。
好,我知了。
等到了某个时间,谷音琪就会在他的面前消失。
不用了,你坐下吧。
从洗手间出来,韩哲走到餐厅,厨房外站着另外两位阿姨,见到他都热情打着招呼:少爷回来了。
韩哲觉得她不会。
韩哲提议说干脆把这旧秋千撤了,不遮风又不挡雨的,母亲习惯了在那块地儿晒太阳,那就给她建个玻璃温室,还能养点花花草草。
但韩江海最后还是找了专门铁艺秋千的工厂,按照老秋千的模样定制个新的秋千,颜色,雕花,大小,都要和原来那个一模一样,但材质要好,要穩当。
要重度强迫症的病人去适应新的东西,跟要他们半条命差不多。
韩哲总有一种预感。
韩家也尝试搬过两次家,一次是韩父韩母结婚时,一次是韩哲父亲去世后,但都因为韩白萱无法适应新环境,最终还是搬回来老宅。
*
晚上韩哲回了韩宅。
方想要的就好。
韩哲解下了领带一并交给婵姨,但纽扣还是一丝不苟地扣到了最上方一颗。
韩哲有些忘了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这些事的,但他记得另外的事。
说是这么说,座位还是固定的。
我回来了。韩哲先是回答她,再问,需要我帮你吗?
因为母亲看不得衬衫扣子解开的样子,无论是外公,父亲,还是他。
三副碗筷也按韩白萱的喜好摆列得整齐,筷子在右,瓷勺在左,上方是白色公筷。
婵姨笑着接过少爷的西装外套,亲切:赶紧洗手洗脸去,太太从下午就开始忙活今晚这顿饭了,不准别人帮忙的。
他可以给谷音琪她要的东西,可谷音琪会一直要吗?
老的那个被风雨打太多年,实在熬不住了,有天韩哲接到外公电话,说韩母像往常一样在秋千上晒太阳的时候,秋千零件松了,整个散了架,韩白萱跌了下来,还差点被铁杆砸到了。
花园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,自韩哲懂事来几乎没有变过,就连梧桐树下的那个欧式铁艺秋千,都还维持着他小时候的模样。
老家已经在门廊下候着,韩哲朝她点了点:婵姨。
好的。
大约是五六岁的时候,他第一次去毕韦烽家吃饭。
虽然韩白萱近年来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,但韩江海还是尽可能的,想让女儿过得没那么焦慮。
韩哲那时才发现,别人家里吃饭时是可以说话的,别人吃饭也不用公筷,吃完饭后能喝可乐和吃雪糕,还有,毕韦烽的衣柜里藏了好多